目录
本刊专稿
追忆舒乙——文坛永远的“傻小孩”1-3
赵德润:记住舒乙先生的大声疾呼王向明;16-18
卷首语
习近平:美术、艺术、科学、技术相辅相成、相互促进、相得益彰4-5
走进大家
送别“艺术行者”李小可先生27-33
永远以作为李可染和邹佩珠的孩子感到骄傲李小可;34-35+26
关于生活、精神与形式的三位一体——李小可的“水墨家园”范迪安;36-38
民俗与民族技艺
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探析任姣丽;51-53
畲族“传师学师”仪式的民俗内涵与人文内里研究——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徐丽丽;54-56
山西传统技艺现代发展机制与路径研究董雨潇;57-59
艺术教育
“互联网+”背景下的舞蹈教育发展初探刘璇悦;60-62
美育视角下高校民族音乐教学模式探究李奕兰;63-65
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幼儿歌曲的弹唱策略探析惠仙;66-68
舞蹈艺术在高职院校美育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研究曹可环;王晓亮;69-71
体验式教学法在高职钢琴课堂中的应用李若斐;72-74
歌剧重唱曲目在艺术类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程小娟;75-77
核心素养下高中美术绘画模块教学探讨贾羽;78-80
文化产业
民族地区古籍文献的文化旅游价值——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图书馆纳格拉洞藏经为例洪耀辉;81-82+136
基于旅游人类学视角下民族旅游手工艺文化研究——以西藏民族手工艺文化为例刘华蓉;83-85
湖湘文化APP界面交互设计研究王悦;詹佳淑;86-88
依托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王欣;89-92
民族教育
多元文化融合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朱凯;96-98
壮族刘三姐女性主义意识研究覃春华;99-101
语言与文化
论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叶华;102-104
汉维语时间副词的对比分析张对霞;105-107
卡卓语声调实验研究李艳艳;108-110
现代汉语新词汇的造词方法郝韶瑛;111-113
《最后一个吟游诗人的歌》翻译中苏格兰性的体现韩雪妍;114-118
音乐与舞蹈
燕赵舞蹈的文化生态适应研究李建勋;孙姗姗;119-121
客家音乐的艺术特色与现状发展研究杨靖;122-124
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策略研究杨颖;125-127
美声唱法在演唱民族歌曲中的运用——以草原歌曲《莫尼山》为例陈中洋;128-130
浅析鼓吹乐在宋代礼乐中的重要性魏晓雨;131-133
美术与设计
浅析全息影像技术与现代装置艺术的结合王楠;134-136
视错觉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姚曼;137-139
美术馆展览陈列中造境的重要性分析李野;140-142
论贵州三都县水族传统服饰的设计社会学价值贺琰雲;丘庭媚;黄建福;143-145
蒙古族乌珠穆沁服饰“非遗”式微与传承探究张炜;146-147+181
丽江永宁扎美寺壁画造型形式研究杨婷;148-150
再论少数民族地区油画民族化乌日晗;151-154
1949—1999年苏联著名科幻文学插画艺术家及其作品浅析吴子竞;伊莲娜·康斯坦丁诺芙娜·布林诺娃;155-159
设计“饰”度的美学价值呈现范伟;杨双燕;160-162
文艺争鸣与评论
王实甫《西厢记》“老夫人”形象新解董维锴;163-165
关于《悲惨世界》角色与演唱风格的探析沈鹏飞;166-168
隐于历史褶皱中的个人书写——试论《北鸢》的历史书写薛嘉宁;169-171
论镂胜艺术中的春胜孙健;172-174
南岭瑶族《盘王大歌》生态伦理思想分析芦阳;175-177
文博天地
唐与粟特物质文化的交流与互鉴王琳;续囡囡;张婕;张梦圆;178-181
闽地妈祖神像赏析——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馆藏神像为例肖月萍;182-184
博物馆展览的空间设计原则与陈列策略探寻刘子玉;185-187
江苏邳州煎药庙M1出土金五铢考略白宇;188-190
山西博物院数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林淑仪;潘光洋;郗彩莲;191-193
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创新发展孙治国;194-196
浅析三元阁城墙城楼历史及保护修缮措施卢品文;197-199
藏传佛教擦擦造像的造型语言形式初探——以迪庆擦擦造像艺术为例余桂仙;200-202
新建博物馆建筑光环境设计探析任巍;203-206
浅析古代铁质刀剑、剪刀文物制造工艺及组织结构特征——以中国刀剪剑博物馆馆藏为例张璐;黄琦;樊孝林;207-210
图书与情报
中国传统文化与儿童绘本设计的融合研究姜宇;211-213
黄丕烈古籍修复之修书人研究刘帆;214-216
声明8